金曲樂苑簡介

【金曲樂苑-粵曲天地Cantonese Opera網誌】乃由香港金曲樂苑會長陳淑英創建執筆。金曲樂苑是香港一註冊非牟利粵曲藝術社團,英文名稱定名為Golden Beam Chinese Music & Opera Society,乃根據《香港法例第151章第5A(1)條社團條例》於1998年1月2日註冊成立。由會長陳淑英老師主理,曲藝社的宗旨以推廣地方戲曲文化,研習粵曲藝術,凝聚粵劇曲藝愛好者,提供交流機會,發揚敬老扶弱、服務社群的仁愛精神,並以曲藝會知音,望能達致群策群樂為目的。 為達致本樂苑創會宗旨,自成立以來,本會多次舉辦大型粵曲欣賞會,以及社區會堂敬老粵曲演唱會,為區內長者,提供免費娛樂節目。並開辦粵曲研習課程,以推廣承傳粵曲藝術。 於2003年,以 自置物業,設立曲藝社,會址:交通方便、地方雅緻、樂器設備齊全、音響設備一流,設有現場樂師伴奏鑼鼓操曲局,為曲藝愛好者及學員們消閒操曲聚會的好地方。
另外,本會除了是以唱粵曲為目非牟利曲藝社外每年都定期舉辦其他康樂性活動,例如:老人院探訪、生日會、會慶聯歡聚餐、旅行活動等等發揮團隊精神,擴濶社交圈子,工餘及休閒生活,增進友情。
曲藝社會址:香港灣仔謝斐道254號杜智台B座5G室
(此網誌建立於2013年9月2日)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粵曲的工尺譜與簡譜

粵曲的工尺譜與簡

 
工尺譜是中國的國譜,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記錄音樂譜子的方法。簡譜是在清末民初時期傳入中國,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簡譜的發明,除了五綫譜外,已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在中國國內,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簡譜已全面取代了工尺譜在戲劇界的記譜方式,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也是如此。只有港澳地區的戲曲界,仍然堅守使用工尺譜,捍衞中國這優秀而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使之不致失傳。
  一般人未唱過粵曲,多數曾接觸過簡譜,它的拍子時值清楚明確,而工尺譜在這方面就有不足之處,拍子時值的顯示不夠科學化。它那象形文字的記譜符號,令人看來艱深難明。
不過,工尺譜也有它的優點,這也是簡譜的缺點。這個優點,就是工尺譜的叮板符號了。如果一個學唱粵曲的人,完全沒有接觸過任何譜號,相信工尺譜較適合他,因為他可以根據叮板符號去練習數拍子。簡譜以減時綫來顯示拍子時值,如果走漏了眼,很容易撞板。最近聽了幾支國內新灌錄的CD,都有撞板的情况,不知是否視唱簡譜時,沒有叮板符號的指引而造成的呢?
從前,另一個工尺譜的特點是,除了小曲外,粵曲的梆黃板式只顯示叮板,而不顯示音階譜子,樂師拍和時,就要靠自己的經驗知識去玩奏。所以,要訓練一個樂師,能成功上位,非要十年八載不可,如果把曲譜全首譯成簡譜,任何一個可以掌握演奏一件樂器的人,都可以玩奏粵曲了。這裹也有一個缺點,粵曲的拍和,只有叮板,沒有譜子,樂師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樂句可花可減。以前,每一個粵樂大師都自成一格,同一首歌曲,都可演奏出不同的風格韻味,令人百聽不厭,百唱不乏味。而應用簡譜演奏粵曲時,樂師多依本子辦事,限制個人發揮,形成齊奏式演奏法,樂曲聽來呆板,缺乏所謂之粵曲味,唯有用管絃樂去堆砌,但總是欠缺一點兒味道。這些新曲,很快就給人遺忘了。
另外,工尺譜是直書的,而簡譜是橫書的。直書的工尺曲譜,可以把它包裝成非常優美的曲本,拿在手上,很有古典味道。很多學唱粵曲的人,都有這樣的習慣,這在保留曲本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不會隨便棄如廢紙。
    以本人的觀點,唱家可沿用工尺譜曲本,樂師則應同時學習工尺譜及簡譜,以解決在拍和時出現的問題。其實,學習任何事物知識,只要肯深入研究理解,一定可以掌握,港澳地區的唱家樂師,前輩名家們,不是應用工尺譜自如嗎?這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學習的就是工尺譜,而不是簡譜。如果我們不去承傳工尺譜這套學問,只認為它落後古老,棄之不用,不去教育下一代,我國這樣的優秀遺產,就會失傳了。

沒有留言: